早上九点半,天空依然阴沉。
成块的阴云之下,沪杭高速G60旁边一处新兴的产业园区里,不少楼栋里依然点亮着灯光。
园区主楼十分气派,一共有16层高。
在顶楼的大会议室里,此刻灯光明亮,整整齐齐地坐着二三十个人。
会议室的中心区域,深红色实木的长条会议桌被摆放成了瘦长的“回”字形,正对会议室大门方向的主位属于“回”字的短边,一字排开坐着五名表情严肃的中老年人。在他们的左右两侧“回”字的长边,则相对各坐着六、七个中青年人。他们身后都摆放着另外一排桌子,坐着十余名会议列席人员。
“回”字的另一侧短边则是缺口,并未摆放会议桌,可以方便服务员定期进来给会议桌上放置的茶杯里添加开水,更是为了畅通无阻地将会议材料投屏到主位正对面那堵墙上的白板。
主位正中央的老人身形有些消瘦,头发已然花白,面颊上满是岁月的刻度,戴着一副简朴的眼镜,镜片后的双眼依然明亮。
他喝了一口热茶,清了清嗓子,中气十足地说道:“各位老朋友们,早上好啊,很抱歉这么着急地把你们召集过来......我昨晚深夜赶过来,也是因为国家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,要加快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,实现全国和地方通盘发展的新格局,所以,不光我这个老头子要更加勤奋努力,你们也要加快脚步!这次我过来,都没有通知你们上海的领导,否则免不了会打扰他们——他们不接待我吧,不符合规矩,接待我呢?其实也没什么好聊的,就是一些场面上的话,占用他们的宝贵精力不说,也会耽误我们论证方案的时间,何必呢?你们说是不是?”
李承墚院士的话引发会场上一阵笑声,原本颇有些紧张的气氛瞬间变得轻松了不少。
坐在他两旁的几位原本不苟言笑的老专家,也都微微动了动嘴角。
专家席所在的主位左侧那排会议桌后,坐着上海卫星研究院的代表们,正中间是张砥砺,他的左右两边分别坐着祝千帆和谭匠心。韦芝、董晃和另外两名工程师则分别坐在他们两人的身侧。张砥砺正对面,在另一侧会议桌的正中央,则坐着“万星”计划筹备组组长邓挺。邓挺两侧是陈其亮和赵莹,以及其他两位筹备组成员。
听完李承墚的开场白,张砥砺和邓挺在心中都同时松了一口气。
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,李承墚虽然没有行政职务,但可享受相当于副部级的待遇,比如坐飞机可以坐公务舱等。一般来说,他来到上海,相关委办局的主管领导甚至上海市副市长都会出面接待,更别提张砥砺的领导宋浩明,以及邓挺的领导江一舟了。但宋浩明一大早却推脱说“‘万星’计划一直是张院你在牵头,也熟悉具体情况,我就不过去了,咱们院里的事情也很多,我会跟李院士打声招呼,并且诚挚邀请他这次到我们院里来看看,届时我肯定会亲自接待”,而江一舟则是无奈,恰好卧病在床,也无法亲自前来。
张砥砺和邓挺虽然此前跟李承墚打过交道,甚至跟他通宵开会,但都是去北京汇报工作的时候,李承墚到上海来,对于他俩来说还是头一遭,生怕接待不周。现在看来,李院士不拘小节,也让他们心里的石头落了地。
这样也好,把所有的精力都专注在“万星”计划本身之上吧!
祝千帆随意地看向对面,与赵莹对视一秒之后,他有些害羞地移开视线。
不知为何,每次与筹备组这个浓颜姐姐对视之后,都会有些心跳加速的感觉。然后,脑子里会不由自主地冒出郑安的模样。
李承墚又说了几句鼓励的话,对在场的人提了提要求之后,便结束了自己的发言,然后看了看左右其他几位专家,似乎在问:“你们有什么补充吗?”
没有人说话。
坐在他右手侧的老太太见状,便冲着张砥砺和邓挺说道:“李院士说得非常好,你们各自把进展做个介绍吧,然后看看有什么棘手的问题,我们一起参谋参谋。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,我们高效开会!”